首页>正文

5G这次被“老教授”diss了 ,怕了就看过来

来源: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时间: 2019-11-10

  10月31日,我国5G商用正式启动。就在全民期待不久的未来能够畅快使用5G手机时,一篇名为“手机用5G还是4G好”的短文乘着这波热潮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文章以某大学退休教授的名义,详细描写了其在一次微波实验中视力受损的亲身经历,声称“5G手机的mm波辐射可能损伤眼睛”。

  许多网友看了这篇“老教授”diss 5G手机的文章后,对5G手机辐射和mm波的危害将信将疑,纷纷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下扩散转发。

  “5G手机不安全”

  “5G辐射对人体有害”

  “mm波会导致视力受损”

  ……

  在一波波流言的轰炸下,越来越多网友对5G手机的安全性产生质疑,迫切地想要了解真相。

  那么,让我们先解释下什么是辐射吧!

  辐射,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令不少人“闻之色变”。在生活中,辐射其实时刻存在,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辐射,才不至于如此惊恐。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陆菁菁指出,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炉的射频脉冲、无线电话和无线电台产生的无线电波等,由于非电离辐射的能量较低,我们不必对它过分担心。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波长短、频率高的电离辐射。因为电离辐射的能量较高,能够打开生物蛋白质或者DNA的共价键,继而会导致组织的损伤、蛋白质的变性和基因的突变。电离辐射的来源主要包括:核辐射(核弹爆炸、核泄漏事故)、医用仪器(CT、X射线)、工业仪器(损伤检测行业)、自然放射源(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天然放射性元素,它们广泛存在于石头、土壤和空气中)。

  Get了辐射,“老教授”说的那个“mm波”究竟是个啥?

  其实我们翻翻高中物理课本就能清楚,mm波就是毫米波,即波长1-10毫米的电磁波,通常来说就是频率在30GHz-300GHz之间的电磁波,也是5G通讯中所使用的主要频段之一。

  最最重要的问题来了,毫米波辐射是否对人体有害?

  北方工业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白文乐表示,所谓毫米波辐射影响人体健康的说法不值一提。白文乐解释说,目前没有任何一项实验数据表明,毫米波的辐射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相反的是,一些实验室数据表明,人体持续8小时在60GHz毫米波的辐射影响下,并未出现眼部损伤,皮肤温度也仅仅上升了0.1-0.5摄氏度,与辐射受损相差甚远。以华为为例,数万名研究人员每天“穿梭”在毫米波当中,也没有出现健康问题,足以证明目前的5G毫米波是相对安全的。

  此外,关于5G毫米波的辐射问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姬扬也在相关文章中提到,毫米波属于非电离辐射,并非是对身体健康影响更大的电离辐射。更重要的是,谈电磁辐射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频率(或波长),还要考虑功率。5G基站和手机辐射功率都远小于我国制定的安全标准(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更加严格)。

  知道了这么多

  其实还有个事情得讲明白

  那就是

  我国5G频段并非采用真正的毫米波!

  根据国际标准,将可用于5G的频段分成了两个范围:FR1和FR2,也叫Sub-6频段和毫米波频段。其中Sub-6频段的范围是从450MHz—6GHz,而真正的5G毫米波频段是从24.25GHz—52.6GHz。

  目前,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发放的是5G系统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其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获得3.5GHz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中国移动获得的则是2.6GHz和4.9GHz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不难看出,中国移动2.6GHz频段的5G电磁波只能称之为分米级的“分米波”,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5GHz以及中国移动4.9GHz的频段,也只能称作“厘米波”,与真正的毫米波相差甚远。

  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机辐射的担心从未停止过,有关手机辐射危害健康的谣言也一直在坊间传播,只不过现在这条千年老谣又变身成了5G最新版本。

  随着移动媒介的普及,人们对网络信息越来越依赖。面对错综复杂的网上信息,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理性,不要随意转载未经核实的网络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责任编辑: 谢博隆
03002004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34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