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合肥市公安机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成效显著

来源: “合肥发布”微信公众号时间: 2025-09-17

  9月16日上午,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结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召开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工作专题新闻通气会,通报全市公安机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活动举措成效情况。

  合肥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永平介绍,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交网络和自媒体迅猛发展,在便利生产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谣言滋生蔓延的问题。这类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尤其是涉企谣言,已成为破坏市场秩序、损害企业权益的重要风险源。

  对此,合肥市公安局坚决落实上级公安机关部署,以“净网2025”专项行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全链条打击、全平台治理和全领域防控,努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位统筹推进

健全打击整治体系

  面对网络谣言内容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社会危害大等特点,合肥市公安局成立由市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统筹11个警种部门资源力量,集中攻坚打击治理。

  制定完善专项行动方案、执法工作指引和线索流转机制,严格落实市、县两级7×24小时网上巡查机制,健全疑难案件法制会商制度和网信协作机制,推动构建多警种协同、跨部门联动、全方位覆盖的综合立体长效打击整治体系。

 

保持严打态势

依法惩治造谣传谣

  坚持“以打开路、以打促治”的工作思路,合肥市公安局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关于“整治涉企网络‘黑嘴’”和“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等专项行动部署,持续强化重大案件督办、个案指导调度、类案归纳分析与定期通报机制,确保对各类谣言线索做到“一条不漏、一刻不误、一查到底”。

  在打击重点上,公安机关聚焦三类突出行为:依法严惩利用信息网络编造传播涉政、经济金融及民生领域谣言,甚至借机攻击党和政府、损害国家形象、危害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坚决打击恶意编造警情、疫情、灾情、险情等重大突发事件虚假信息,引发群众恐慌、扰乱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整治“网红大V”“网络水军”以及MCN机构通过“造热点”“带节奏”手段非法引流牟利的黑灰产行为,全力斩断违法利益链条。

  2025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已累计侦办网络谣言案件78起,依法查处84人,其中采取刑事强制措施5人,行政处罚79人,有力维护了网络空间秩序和社会稳定。

 

强化平台治理

提升全域防控能力

  持续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及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以重大网络谣言案件为切入点,全面排查本地重点网站、应用程序和短视频平台风险漏洞,累计开展执法检查、下发整改通知书和风险提示函179次。

  同步推进线上线下普法宣传,依托公安新媒体平台发布打击谣言典型案例9批,推送原创警示短视频440余条,组织民警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开展普法宣讲1700余场,结合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国家安全教育日、网络安全宣传周等节点开展主题宣传140余场,有效提升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

 

网络谣言发生特点

  合肥市公安局网安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网络谣言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从谣言类型看:

  一是涉民生类谣言多发。就业、养老、医疗、交通等领域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相关谣言一旦上网传播,速度快、影响大。

  二是涉热点舆情事件谣言频发。热点舆情事件自带流量属性,一些自媒体往往蜂拥而上,为“蹭热点”“引流量”不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

  ——从造谣手法看:

  一是自导自演编造谣言挑动网民情绪。一些自媒体利用人们的恐惧、愤怒或好奇心,通过自导自演、刻意摆拍,以情绪化的方式制造矛盾和对立冲突,操纵受众情感和立场,引发网民关注。

  二是移花接木拼接造谣难以辨别。部分网民通过移花接木手法,将与事件无关的音视频或图片资料拼接,制造“有图有真相”的谣言信息。

  三是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造谣成本更低。当前,人工智能、视频合成等技术发展迅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一键生成虚假信息,极大降低了造谣门槛和成本。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合肥市公安机关将持续发力,坚持全市“一盘棋”,坚持依法打击和综合整治相结合,严打各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网络谣言打击整治能力。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网络空间一定会更加清朗、健康、和谐!

责任编辑: 吴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