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丝路捉谣记”网络辟谣公开课在乌鲁木齐举办
来源: “新疆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时间: 2025-10-12
活动现场
10月10日上午,2025年新疆“丝路捉谣记”网络辟谣第三场公开课在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举行。此次活动以“AI时代:大学生如何破解深度伪造陷阱”为主题,通过专家授课、案例解析与特色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提升青年群体对深度伪造技术的辨识能力与风险防御意识。
新疆公安厅网安总队网络案件支队副支队长(援疆博士)郝宗波现场授课。
活动现场,新疆公安厅网安总队网络案件支队副支队长(援疆博士)郝宗波以深度伪造技术为核心展开专题授课,从“眼见非实的陷阱场景”“技术原理拆解”“危害透视”“破局之道”到“责任号召”层层深入,揭示深度伪造技术“以假乱真”的特性。在技术解析环节,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解说了换脸、唇形同步、面部重现、语音克隆四种核心伪造手法,指出大学生因社交活跃、情感信任度高等特点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
互动问答环节
话剧《期末无秘籍》
授课结束后,互动答题环节与网络辟谣特色节目相继开展,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其中,新疆师范大学同学们带来的改编歌曲《辟谣者》以激昂旋律和反诈歌词点燃青年参与网络辟谣的热情;话剧《期末无秘籍》、舞蹈《The Realest(本真)》也通过生动演绎和富有张力的肢体语言,隐喻“穿透虚假表象、坚守真实本质”的反诈理念。活动最后,全体参与者以签名的方式做出承诺,明确表达“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的共同立场。
舞蹈《The Realest (本真)》
新疆师范大学参与学习的张孝盈同学表示:“专家讲的面部破绽识别法特别实用,话剧里演的‘AI考试锦鲤’骗局也让我很有共鸣,现在学会先查官方来源了,今后也能帮同学避坑。”
自治区党委网信办相关工作人员指出,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度伪造已成为网络谣言的新形态。此次公开课既通过权威解读让复杂技术“接地气”,实现谣言止于“智”;更通过场景化教学与特色文艺节目相结合的形式凝聚社会共识,推动谣言止于“治”,为守护“指尖上的清朗”注入青春力量。
此次网络辟谣公开课是2025年新疆“丝路捉谣记”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自治区党委网信办、自治区公安厅、新疆日报社共同主办,乌鲁木齐市委网信办具体承办,新疆师范大学协办。活动的举行,不仅深化了大家对网络安全的理解、掌握了辨谣技巧,更重要的是,学校、社会与公众之间形成了“共治网络谣言”的强大共识。这份共识将转化为行动力,吸引更多人投身“传播真相、抵制谣言”的行动,助力长期维护清朗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