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赵国祥:谣言背后有复杂的心理动因

来源: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时间: 2020-05-26 17:34:40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突发公共事件救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尤其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对心理援助、心理干预、心理健康这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体会。

  “长治”方能“久安”,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同时,如何建立起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管理机制?如何把救治心灵的工作做得更好?新华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以下简称联合辟谣平台)共同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赵国祥,帮大家理理“心理”的那些事儿。

  联合辟谣平台:当社会快速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可能相应增加。尤其我们现在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覆盖更广,速度更快,受影响的人群更多。突发公共事件会导致人们发生哪些心理变化?导致哪些心理问题?

  赵国祥:突发公共事件不确定性强、影响面广、破坏性大、紧迫性高,再加上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加快,容易产生叠加效应,极易引发民众心理行为波动、造成心理精神伤害。

  首先,产生情绪波动,最为常见最为典型的是不受控制的紧张、焦虑、担扰,甚至出现恐慌。有的人可能会感到沮丧、失望、情绪低落、无助,表现为无聊、感到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思。有的人可能会经常抱怨,容易愤怒,因为一点小事突然发火等。其次,出现生理反应,表现为特别疲劳、睡眠质量低、食欲变差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人在看到或听到感染人数上升时,身体出现不适,产生胸闷、血压上升、呼吸急促等。再次,认知发生变化,注意力不能集中,对身体感觉过度关注,有些人对负面信息过度关注,出现“灾难化思维”,比如“如果失控了该怎么办”等消极想法。最后,行为反应异常,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出现逃避或退缩行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一个较典型的反应是过度关注、反复搜索疫情信息,反复检测自己等。

  上述反应如果适度,有利于我们调动自身的力量和资源,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危机应对,从而更好适应环境,重新取得心理和环境的平衡。如果反应过度,就会阻碍我们的理性应对,从而造成心理伤害。人们的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应对方式以及受影响程度不同,心理反应也各不相同。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进展,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波动,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一次心理创伤,甚至引发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

  联合辟谣平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很多关于该事件的谣言,也突然一下子冒出来很多。有造谣的,有传谣的,有信谣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反映了人们的什么心理?

  赵国祥:谣言是一种自称真实但未经证实的普遍流传的说法。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会出现各种谣言,这背后有复杂的心理动因。

  首先,它反映了人们的恐慌和焦虑情绪。不确定性和威胁性高的事件极易引发人们的恐慌和焦虑情绪,在恐慌和焦虑中,人们更容易放大信息中的负面内容,选择性注意一些片面信息,理性思维能力受到限制,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机会。其次,情绪感染在谣言传播中推波助澜。谣言本身带有很大的模糊性、极端性,而且多通过微信群、QQ群、微博等人际交往圈散播,容易引发人们的认同感,出现情绪感染、情绪共振现象。恐慌需要一些信息来安抚,导致谣言传播,谣言传播引发情绪感染,进而引发更多恐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从众心理在谣言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谣言传播者不少是“意见领袖”“网络大V”,而且网络媒介导致谣言传播速度变快,人数变多,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群体压力,一些人为了寻求安全感和自我保护,“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选择支持谣言、跟风传播。此外,也有少数人想要通过传谣来提高自身人际地位、宣泄一些负面情绪、满足好奇心理等等。

  联合辟谣平台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突发公共事件中人们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既有事件本身对人们的影响,也有谣言传播而导致的?

  赵国祥:的确如此。一方面,突发公共事件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理行为和生活环境会形成一种相对平衡,这种平衡使人们知道生活应该如何安排。当生活突然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和变化时,就会引起人们生理心理方面一系列强烈反应。另一方面,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加剧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谣言带有很大的偏激性、片面性,会放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些负面信息,引发情绪共振,进而导致人们更恐慌、更焦虑,出现悲观、失望、愤怒等各种消极情绪,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和应对方式,导致各种非理性行为,强化心理失衡,加剧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

  联合辟谣平台谣言的负能量很大,古人说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那么,对于造谣、传谣、信谣,或因谣言受到伤害的人,心理学或心理咨询能提供哪些帮助?

  赵国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运用心理发展规律来调控心理行为状况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防谣、止谣有重要作用:

  一是及时公布信息,增强民众确定感。事件的不确定性、不可知性是谣言产生传播的根源,突发公共事件中这一点表现更为明显,政府、媒体要及时公开公布事件信息,让人们准确有效感知环境,回应人们寻求事实的动机和需要。

  二是及时开展疏导,缓解恐慌焦虑情绪。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和干预等,让人们了解面临突发事件时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切实增强对自身情绪、认知和行为变化的觉察,学习一些简单有效易操作的情绪调节技术,保持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是强化理性思维,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谣言止于智者”,理性思维方式有利于调控消极情绪和消除偏见、促进积极有效行为等,从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好地识别谣言、破除谣言,应对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

  联合辟谣平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人们产生的心理危机,我国目前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心理援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不足?

  赵国祥:近年来,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心理援助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灾害再到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的措施更具体更有效更专业,在反应机制、工作模式、专业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例。一是高度重视。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群众心理疏导,切实把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二是强化领导。国家卫生健康委及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明确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此后又多次下发通知就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三是广泛动员。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动员、主动参与心理援助工作,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胜利做出了贡献。四是形式多样。组建心理援助医疗队、开通心理援助热线,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感染者、一线工作者以及面对疫情心理精神波动严重的人群开展危机干预,对普通大众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引导人们客观理性面对疫情等。

  以上各项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帮助人们度过心理危机,保持身心健康,减缓减弱疫情的心理社会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法规保障不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均未明确涉及心理援助相关内容,突发事件中的心理援助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与职责边界缺乏法律规定,导致其无法直接参与心理援助。二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心理援助工作的管理单位主体不明确不一致,实际工作缺乏监管;组织协调机制不畅通,各行各业“齐上阵”,“单线单兵作战”现象普遍,造成资源重复浪费,供需不对接;平战结合的工作运行机制未建立,与现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未能充分衔接融合,面对突发事件,现有心理援助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重建阶段心理援助组织、监管、评估缺位。三是专业人才力量较薄弱。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心理援助者的资质认证不明确,水平参差不齐、经验相对缺乏,一些救助者缺乏专业胜任力,在工作中甚至造成“二次伤害”;对参与援助者的专业培训多为“临时组织”,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和实战演练环节。四是工作内涵质量需提高。对民众的心理应激程度缺乏科学评估,对重点人群、潜在人群、普通人群的特点、需求和援助策略区分还不够细,如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内容大同小异;救助、转介、督导等工作规程不完备;心理援助理论缺乏,技术标准不清晰,重知识观念宣传、轻应对技能传介,一些心理调适方法缺乏操作性、实用性、循证性;心理援助缺乏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价。

  联合辟谣平台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离不开心理健康的建设。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体系,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来解决相应的心理危机?

  赵国祥:这次参会,我提出了“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体系的建议”,主要围绕心理援助工作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提出解决建议: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将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激管理和心理精神健康促进工作,明确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策略、保障体系、评价标准等,建立开展心理援助的法律依据;制定《心理咨询师法》,为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健全心理援助管理体系。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心理援助常规管理部门,强化心理援助组织领导;将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纳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形成平战结合的工作体系;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界定参与援助各主体工作职责,确保步调一致、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形成指挥协调、评估预警、分级响应、专业援助、信息发布、服务保障、追踪评估等工作机制,确保反应及时、工作专业、援助持续。

  三是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将心理援助纳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临床心理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心理援助需求的专业人才;加强现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队伍的心理援助技能培训,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演练;制定心理服务资质分级分类认证制度,建设心理援助专家库以及救援队伍和志愿者等各类人才资源库,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人才的优势和作用。

  四是建立心理援助科学研究体系。鼓励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相关课题研究,对心理应激评估监测、心理援助技术、心理援助效果评估等内容进行重点支持,探索本土化援助技术;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研究中心,组织开展心理应激反应监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以及心理援助效果评价等活动;将心理援助实际需求和科研相结合,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

责任编辑: 殷荧
03002004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63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