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上的“得意之笔”是怎么书写的?

来源: “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时间: 2021-06-22

  贵州遵义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一栋二层小楼临街而立。

  1935年1月,一群从绝地险境千里奔袭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在这里歇住脚,思考并讨论仗要怎么打、路往何方走,这就是我们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点——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纪念馆

  遵义会议前夕,党和红军陷入极度危难之中: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丢了,一路上被动挨打,红军从长征初期的8.6万人经过湘江战役后锐减到3万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敌军围追,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生存环境十分险恶,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面对危险和困难,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战士,都没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国苏维埃革命“他是不能消灭的,他是不能战胜的”,并发出“胜利必然是我们的”豪迈号召。

  遵义会议写下了红军长征途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扔掉“洋拐杖”,喊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口号;在这里,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革命航船开始拨正航向。

  1935年,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同志不负众望,将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终于让红军化险为夷,最终跳出重重包围,创造出一部“四渡赤水”的千古绝唱。

  历时3个多月,转战川黔滇3省,四渡赤水出奇制胜,让中央红军化险为夷,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那兔党史课:《伟大的长征,胜利会师》

  四渡赤水

  《长征组歌》有句词叫:“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然而实际上,四渡赤水的起点绝非一开始就是胜利的写意,而是以一场失利作为开端。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之后,蒋介石急调40万大军围追堵截,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黔北地区。因敌我力量悬殊,党中央决定撤出遵义而北渡长江,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然而,红军的战略意图被敌人察觉,北上受阻。

  1月28日,欲北渡长江的红军与国民党军在土城发生激战。战斗发起前,根据截获的敌军情报,双方兵力对比,我军占明显优势。

  然而现实情况是,情报翻译出现重大失误,将“旅”翻译成了“团”,虽一字之差,却是四五千人的差距,战场力量对比瞬间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现有敌军的虎视眈眈,他们还有援军蜂拥而来,红军深陷被动局面。

  在前后夹击的绝境中,毛泽东当机立断:撤出战斗,西渡赤水。

  赤水河是川黔滇交界地区的一条重要水道,河道曲折蜿蜒,水流奔腾湍急。流经土城一带的赤水河,河面窄处一二百米,宽处三四百米,所幸正值隆冬枯水期,河水不深,河面平静。

  这也使得红军得以成功夜渡赤水河,让追击的川军无功而返。由于敌情的急剧变化,北渡长江已不可能。一渡赤水之后,毛泽东等果断率师向国民党军队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地区集结。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要图。摄影:路恒

  正当蒋介石再度调集重兵,杀气腾腾奔向扎西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却出其不意令红军东返贵州。

  2月20日前后,红军二渡赤水重返黔北,惊慌失措的国民党军被这意想不到的回马枪一举击溃。短短几日之内,红军连攻桐梓、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人2个师、8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当工农红军的旗帜插上天险娄山关上时,毛主席难掩心中激动挥毫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央红军一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先后攻占了桐梓和天险娄山关,直至击溃敌军取得了遵义大捷,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遵义大捷展示出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不过,红军虽取得了二渡赤水的胜利,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圈子,局势仍然十分严峻。

  红军二渡赤水之后,蒋介石误以为红军已成“流寇”。为此,他周密策划了新的“围剿计划”。毛泽东洞察了蒋介石的阴谋,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引诱国民党中央军出动。

  3月16日,红军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并派一个团的兵力向西北方向的长江南岸进行佯装活动,吸引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

  当侦察报告如雪花般送往贵阳行营时,蒋介石深信自己咬死了红军主力。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要求重兵云集堵截的“红军主力”本就是毛主席的有意佯动,而此时红军真正的主力早已于21日晚至22日凌晨秘密四渡赤水,兵临蒋介石行营所在地贵阳。

  毛主席深知蒋介石色厉内荏的纸老虎本质,挥洒自如地借蒋介石之手成功调出滇军。红军如箭直插门户大开的云南,出其不意“飞夺泸定桥”,渡过金沙江,留下后知后觉的蒋介石懊悔不已。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移师北上,到5月9日渡过金沙江跳出包围圈,这支队伍重焕新生。

  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国民党军队数十万重兵之间,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同毛主席会晤,他盛赞毛主席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的指挥艺术,称其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主席微笑着摇头讲:“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责任编辑: 芮静
03002004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21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