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井的见证

来源: 求是网时间: 2022-05-25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这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小学课文,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和群众们亲手挖出的那口“红井”,在光阴流转、时代变迁中,见证了我们党对老区人民的真挚情怀、见证了老区人民对红色基因的接续传承、见证了革命老区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振兴。

  初心如始的民生接力

  沙洲坝村前连丘陵、后依高山,干旱缺水,老百姓吃水要到很远外挑浑浊的脏塘水。当地流传:“沙洲坝,沙洲坝,三天无雨地开岔,有女莫嫁沙洲坝……”

  1933年9月,毛泽东主席来到沙洲坝,看到群众饮水困难,就带领战士和群众在村里打出了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村民们终于喝上了清甜甘冽的井水。毛主席为老百姓挖井的事情传开后,苏区中央各机关和驻地村民也纷纷挖起了水井,有效解决了当地饮水卫生问题。解放后人们将毛主席亲手挖的井取名为“红井”,并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镌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图为少先队员到红井参观学习。瑞金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周建云/摄

  从那时起,解决沙洲坝人的“吃水”问题,成为一场彰显初心的民生接力。

  随着人口增多、水量减少,水井远远不能满足需求。1988年,村里建起了第一口机井,用抽水机把水送到3个集中供应点。1990年,镇里建起自来水厂,沙洲坝在当地最早用上了自来水。2003年,沙洲坝村自来水管网正式与城区并网,水质得到大大改善。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说,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各地区各部门要再加把劲,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质朴的话语饱含着不忘人民、担当为民的深切情怀。

  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沙洲坝不断前行的动力。2021年5月,瑞金市投资1000余万元,对沙洲坝村周边区域自来水管网扩容改造,村民用水更加畅快稳定了。2021年11月开始,瑞金市又积极谋划实施引调水工程,将来沙洲坝人的喝水问题将再多一道保障。

  “这么多年,我们没什么别的想法,只要群众需要,就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直干到满意为止。”沙洲坝镇党委书记杨华中的话,道出了老区党员干部的心声。

  铁心向党的红色传承

  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驻沙洲坝,中央党、政、军、群机关在此集中驻扎1年零4个月,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光辉著作,为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作了生动注脚。

  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铁心跟党走。红色基因浸润在沙洲坝人民血脉深处。在苏区革命年代,沙洲坝村群众义务投工、投劳,捐钱、捐粮,参军、参战,全力支持苏区革命斗争;一批又一批热血儿女,不惧生死、前赴后继跟着共产党走,很多人“北上无音讯”。瑞金市党史办同志说,沙洲坝村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07人,“几乎家家都是革命家属,户户都有英雄事迹”。

  近年来,沙洲坝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助村民增收。图为红井步行街一角。瑞金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周建云/摄

  传承是对红色历史最好的铭记。沙洲坝村梳理村情村史,以“红井”为主线,建设了红色大讲堂、村史馆、红色影院、红色书屋、沙洲坝八一希望小学红色驿站等,构筑起红色文化教育阵地,成为沙洲坝村鲜明的地标。同时,组建红军之家、红歌队,收集整理红色书籍、红色歌曲、红色电影,常态化开展读红色经典、学红色历史、讲红色故事、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上红色党课等活动,把红色文化传播开,把红色基因铸起来,夯实村民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他们还充分挖掘村中的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活动、革命故事,培养红色小导游,组织红军后代讲解员队伍,开发现场教学精品课程,成为瑞金市委党校、瑞金干部学院红色精神传承的现场教学点,让党员干部更深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增强传承红色文化、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如今的沙洲坝村,每天都吸引着很多前来寻根溯源、开展红色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他们喝一口红井水,重温一遍《吃水不忘挖井人》,聆听一次《红井情深》微党课,在红色文化熏陶中进一步感悟初心、坚定恒心。

  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为有牺牲多壮志。党的一切奋斗、牺牲、创造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对于这片曾经对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红土地,我们党一直殷殷眷顾。

  在沙洲坝村的革命旧址群里,刻画着一幅中央苏区交通干线图,图上以瑞金为中心的22条干路向四周延伸。这是1933年中央苏区公布的《中央政府修路计划》,虽历经岁月洗礼,为民谋利的初心却愈发醒目。令人欣慰的是,当年的规划早已变成了现实。

  时光来到78年后,2012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3年后,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实实在在的好政策、诚心诚意的帮扶、真金白银的投入,让沙洲坝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盖楼建房、改水改厕、修路搭桥、亮化美化……现在的沙洲坝村,323国道穿境而过,与即将建成的瑞金机场仅相距16.5公里;村里平坦的柏油路通往各家各户,整齐的房屋、成荫的绿树、熙攘的人群,勾画出美丽乡村“示范村”诗意的美。

  图为沙洲坝村土坯房改造后的房屋焕然一新的景象。瑞金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周建云/摄

  沙洲坝村民们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们努力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先后投入6295万元建设红井步行街,通过还原苏区时期的建筑风格,引导游人唤起红色记忆,体味革命岁月。开发红色创意集市、美食风情街、红歌坊等街区业态,打造集红色复合文创商业空间、花园民宿、红色电影广场等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渠道。近年来,在以红色旅游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推动下,沙洲坝村步入发展快车道,产业发展、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迈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2021年,沙洲坝村投资建设的红景宾馆产生效益,村集体有50多万元的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一上去,一些以前想干又干不了的事,就可以上马了。”沙洲坝村党总支书记杨航盘算着大干一场:修公用设施、提升村容村貌、建便民服务中心……一个更加美好的沙洲坝村正向我们走来。

  记者手记:

  红井不言,旁自成蹊。红井水是清纯的,它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拳拳之心;红井水又是甘甜的,它激发出老区人民饮水思源的感恩奋进之情。在不同的时间维度里,红井见证了党员干部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见证了广大苏区群众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投身乡村振兴大潮,以不懈奋斗绽放出苏区精神的时代光芒。

  (采写:《求是》杂志记者 岳劲松 江西日报记者 郑颖)

责任编辑: 周文婧
03002004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