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于战乱的珍贵光影

来源: 解放军报时间: 2022-06-20

  1938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在位于陕西的黄帝陵拍摄第一个镜头。该片由周恩来定名,袁牧之编导,吴印咸等摄影。

  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国民党竭力抑制电影工作者拍摄宣传抗战的片子。爱国电影人袁牧之希望通过更真实有力的纪录片有效宣传抗日。尝试拍摄遭到国民党破坏后,1938年春,袁牧之赶往南京八路军办事处提出申请,希望去延安和华北前线拍摄纪录片。不久后,袁牧之被通知去办事处,没想到接待他的竟是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关怀下,8月的一个清晨,袁牧之与好友吴印咸奔赴延安。1938年秋,延安电影团成立,建制上直属八路军总政治部。

  1939年1月,延安电影团奔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实地拍摄。临出发前,毛主席为他们去前线拍摄饯行。1940年春,《延安与八路军》拍摄完毕,电影团成员带着拍好的底片返回延安。影片忠实记录了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生机勃勃的面貌和八路军的战斗生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

  鉴于延安不具备电影制作条件,中央最终决定派袁牧之与音乐家冼星海前往苏联,完成《延安与八路军》后期制作。正当剪辑和配音工作收尾时,苏德战争爆发。撤退过程中,《延安与八路军》底片不幸遗失。后来,冼星海在苏联病逝,袁牧之滞留海外5年之久。

  1953年,延安电影团的传承者、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后,一代又一代新影人从未放弃对遗失胶片的寻找。与此同时,在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下,当年没有带到苏联的部分素材被修复洗印。这些珍贵的镜头,随后以另一种方式与世人见面——《延安生活散记》。该片于1961年编辑而成,承载了在延安工作和生活的电影工作者对延安的美好回忆。

  斯人已逝,而他们守护的人民电影星星之火现已呈燎原之势。(刘峰 樊程飞)

责任编辑: 周文婧
03002004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5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