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30名官兵先后牺牲在这里,他们为何作出如此选择?
来源: 钧正平工作室时间: 2022-07-20
行驶在墨脱公路上,流动的云海在错落有致的雪峰间肆意环绕,无名瀑布、潺潺流水不经意间带来了心灵的宁静。“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实感受迎合了墨脱“莲花秘境”这一独一无二的美称。
尽收美景之余,谁能料想,这条公路在2013年才宣布正式通车。自此,墨脱也成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
在此之前,墨脱的路是什么样子?《西藏始末纪要》记载道:“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墨脱的路,比上青天还难。这里海拔落差巨大,是地球上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在别处计量路途用公里,而墨脱得用天数。要想来墨脱,靠的是一条人脚马掌踩踏、雪水乱石冲刷出来的崎岖山路。因为路难通,这里长期与世隔绝,墨脱也被称为“高原孤岛”。
01
1962年,西藏军区158团官兵以血肉之躯破开半人之深的积雪,跨过急流险滩、翻越悬崖峭壁,将五星红旗插在了这片神圣的领土上。
嘎隆拉隧道是死任务,就是死也要头朝着墨脱的方向!”2010年12月,武警交通部队官兵历经700多个日夜的鏖战,同复杂地形作斗争,以“一米为一个目标”缓慢向前推进,最终完成了墨脱公路的控制性工程——3000多米的嘎隆拉隧道成功贯通。
02
过去,人们谈到墨脱路,想到的是绝壁林立、冰川连绵,如今,人们却说山美林密、风景独好。墨脱县道路畅通、美景尽收的背后,是该地向上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墨脱边防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见证。
尽管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早已今非昔比,戍边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对于常年驻守在此的边防官兵来说,巡逻路上仍面临艰巨的挑战。一条80公里的巡逻路,海拔高差4000多米,一个来回要走上10多天。他们不仅要爬过雪山,越过冰河,跨过数道飞瀑、几十处悬崖峭壁,还要穿越毒蛇出没、蚂蟥肆虐的原始森林,一路上可谓险象环生,充满未知和风险。
官兵在巡逻途中遇到的危险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描述出来的,往往一脚之隔便是深渊,一人之距便是沼泽,稍不留神就会有生命危险。莽莽原始森林中,由于植被生长速度快,上次走过的路很快会被覆盖。加上常年多雨,地质灾害频发,有时即便只相隔几天,路况会大不一样,危险因素也大大增加。
只有走一趟巡逻路才能成为真正的墨脱兵,这是当地军营里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墨脱的边境线上没有一座界碑,官兵就用脊梁挺立成界碑。“用鲜血与生命捍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这不只是墨脱边防官兵喊出的口号,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一名墨脱官兵的身体中、血液里。可以说,忠诚、勇敢、坚韧、无畏,是墨脱边防官兵最独特的性格特征,也是他们内心深处永恒的价值标杆。正如“墨脱戍边模范营”教导员蒋福养所说:“大家身上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如果,今天我们把领土守小了,把主权守丢了,那么,明天就要用鲜血和生命来换取。”
也正因如此,我们格外敬仰那山那路那树下不屈的灵魂:
据统计,60年间,先后有30名官兵将生命奉献给了墨脱,他们中最小的才18岁。在每一位驻守墨脱的官兵眼里,军人的职责就是,宁可透支生命,绝不拖欠使命。他们的坚守、奉献与牺牲让“老西藏精神”与“墨脱精神”有了最具象的表达,让祖国的边境一线安稳常在。雪山不言,烈士们的身躯早已化作山脉继续默默守护着祖国山河和万家灯火。
03
60年里,随着官兵的进驻,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墨脱公路,还有当地百姓的日子。
今年是“墨脱戍边模范营”建营60周年,也是“墨脱戍边模范营”被中央军委授称30周年。60年来,一茬茬官兵前赴后继,坚定地走进墨脱、扎根墨脱,用无悔的青春践行着边防军人的铮铮誓言。时空流转,变化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血脉传承。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请祖国和人民放心,边防有我。”尽管前路有风险,但军人无所畏惧,他们想的最多的不是自己的奉献和牺牲,而是绝不能把领土守小了,把主权守丢了。
有人说,选择墨脱,是既需要理想,更需要勇气的。天下有那么多的好地方,但一颗颗年轻的心却偏偏选择了边关。或许,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这就是中国青年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