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践行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法——杨献珍的治学之道

来源: 学习时报时间: 2022-07-28

  杨献珍(1896—1992年),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理论家,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与教育,曾担任马列学院院长、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等。他一生践行和倡导“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许多研究成果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一系列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先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有那个神仙指头”

  杨献珍认为:“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学习。”他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是我们观察国家命运、观察人类命运的工具,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都应该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48年,他在给马列学院学员作报告时,用点石成金的故事生动隐喻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宁肯不要死记书本上的那些“人家点好了的现成的金子”,也“要有那个神仙指头”,强调要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杨献珍明确指出,要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和强有力武器的学习方法。一是要夯实读经典著作的基本功。理论学习根子要扎正,对待二手的著作不要盲目相信,要用批判的观点有分析地去看。二是要下苦功夫学习。振奋精神、不怕困难,不能有华而不实的自豪傲慢,而应该有杂技“耍坛子”的天天练、练十年的精神。三是要有唯物主义的学习态度。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要有勇气承认自己没有学问。四是要坚持“读、谈、想”的方法。既要一个人埋头读书,也要多多交谈,找干部、群众谈话,坚持调查研究,“放下书本走出来,要结合实际生活想想讲的啥”。五是要注意逻辑。不能前后矛盾,而要一以贯之。

  “从书本回到实际生活”

  共产党人不能把自己的理论当作“书斋里的学问”和“纯粹思辨的观念”。杨献珍运用“有的放矢”的例子,深刻且通俗地批判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没有理论之“矢”和实际之“的”的现象,至今“仍然不懂得什么叫理论与实际联系”。他强调精通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从书本回到实际生活”,学会理论与实际联系,“独立地运用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去解决一切具体实际问题”。

  杨献珍从哲学维度回答了“何谓实际”和“如何联系实际”等问题。他鲜明地指出,一个人天天都是在实际而非空虚中生活的,而“实际就是矛盾,矛盾就是问题,矛盾所在即问题所在,问题所在即实际所在,有问题就需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范围很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则要求“我们学会经常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解决你天天所碰到的大大小小的新的、没有解决过的、书本上所找不到的那些具体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关系,研究实际问题存在的具体时代环境与条件,善用辩证的比较方法去分析研究规律背后所依据的具体条件;也应该多向现实生活学习,养成关注革命运动发展的思维习惯。

  思想方法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杨献珍提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器“为我所用”的方法论,即“必须天天去练”,用不好不用怕,熟能生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最好从分析部分问题、个别问题入手”,最终实现从局部分析到总体把握的飞跃。

  “身体而力行之”

  杨献珍指出,“言行一致是共产党员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就要把它作为自己的思想在行动中体现出来,不能只有“口头马克思主义”,对待共产主义原则要“身体而力行之”。他认为做学问应该有责任感,有马克思那种对工人阶级负责任的精神,“给工人提供不是最好的东西就是犯罪”,不能因别的动机把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当作马克思主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针对当时存在的将产量与质量、劳与逸、红与专等对立起来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哲学倾向,杨献珍敢于顶住巨大压力,始终坚持言行合一、坚守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勇敢笃定地宣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以及唯物史观。他根据中国国情客观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精神,创新性提出并坚持“综合经济基础论”,倡导“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主张“合二而一论”等,形成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重要的思想理论结晶。比如,针对“大跃进”各地浮夸风盛行,他直接批判“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思想有粮就有粮,思想有钢就有钢”等错误观点,强调“要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放在严格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好好学习唯物主义,从实际出发。

  言传不如身教。在从事党校教育事业的漫长生涯中,杨献珍始终认为方法不是一切,学习方法仅仅是指出一个学习方向,其作用是相对的。他将学习方法比作道路,学问比作目的地,即便知道了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学习方法,“假若不亲自走了去,那你只好永远停留在原地,永远到不了目的地”。在哲学授课过程中,他坚持按照原著的观点呈现,“力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本来面貌去理解”,进而说明某些现实问题,从而引发学员思考,把个人观点置于社会实践与中国具体实际中检验。(魏建国)

责任编辑: 周文婧
03002004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7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