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江海下百川

来源: 解放军报时间: 2023-06-14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思之一。其本意是,避免骄傲自满,就要像江海那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方。水往下流,故成其大;官不却众,能明其德。吃百姓饭,穿百姓衣,领导干部理应谦逊居下,当好群众的小学生。

  谦真是吉,居下为妙。见贤思齐、集思广益,诸多涉事良策均蕴其里。仰望历史的灿烂天空,从“见下故能致其高”,到“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从“贤者任重而行恭”,到“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从“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到“春雨长堤行麦垄,秋风古庙问瓜田”……中华文明留下了诸多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都在强调谦逊居下的意义,警示为官者提防自满。

  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翻阅史书,深知古人之言诚不欺世,不少先贤位居官位,无忘谦抑。战国时期,魏国名臣西门豹初任邺令,便“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不仅戳穿了“河伯娶妇”的闹剧,还率领民众勘测水源,兴修水利,在漳河周围开掘了十二条渠道,让荒地变良田。明朝官员周新任浙江按察使期间,常巡视隶属郡县,曾因微服私访触怒县官,被收狱中,“与囚语,遂知一县疾苦”,致使县官惭惧,解绶辞官而去,由是诸郡县闻风莫不谨饬。清初循吏白登明刚任河南柘城知县时,面对民怨颇多之局,放下架子,虚心到百姓中间听声音,以百姓疾苦定政策,“悯遗黎荒残,多方招抚,停止增派河夫”,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劝耕读”的乡规民约,很快实现境内晏然……他们在上不骄,出不辞劳,入不数功,为本分为官添了一抹光辉。

  然而,有些为官者不思江海下百川,不懂得以“下”为“上”的道理。他们或因矜夸业著,或因势尊骄淫,或因自诩智识,自我迷恋,堕地自辱。写下《悯农》的诗人李绅飞黄腾达后,丧失悯农之心,“渐次豪奢”,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腐官,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清代王亶望在任甘肃布政使期间,官尊名显却不体恤民艰,以权造势向下索贿,“一千见面,两千便饭,三千射箭”就是其真实写照。

  常思江海下百川,既体现着谦虚做人的道德修养,也蕴含着真诚可贵的工作作风。如何以谦虚的姿态与群众打成一片?老一辈革命家在体恤群众、尊重群众、虚心求教等方面给我们作出很好的榜样。1930年至1933年,毛泽东同志三进才溪,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找来区乡苏维埃干部、工人、贫农代表虚心请教,还不忘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下地劳作。1966年,邢台地震,68岁的周恩来同志亲赴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为受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映照了“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初心。事实证明,越接近群众,越接近真理。只有保持谦逊态度,才能赢得百姓信任,破解工作难题。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涵养谦逊的心态,保持戒骄戒躁的作风,我们的步伐就会更加铿锵有力。现实生活中,个别同志只是将谦虚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落到实际中。有的在指导基层时,喜欢讲级别,讲排场,习惯了前呼后拥、层层陪同;有的则是官腔官调,以“外行”指导“内行”,不耐心拜师取经……这样的高高在上,遑论听到真心话、摸到真情况?

  “如果一片树叶不能使人想见森林的蓊郁,一滴水珠不能使人了解江海的波涛,那么,这树叶与水珠便很平凡与渺小,没什么意义。”任何个人,在人民面前都是沧海一粟。领导干部不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都应谦虚谨慎、朴实平实,摒弃自大、力戒自满。在强军征程上,领导干部理应以勤务员的真诚心态,以孺子牛的为民情怀,深入基层,与官兵身挨身坐、心贴心聊,努力探寻新鲜经验,找到科学办法,做好服务工作。唯有如此,强军之业才能“大海无满波”,越来越兴盛。(郝启荣 徐 天)

责任编辑: 周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