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群众造出价值数亿元林场,去世前无偿转交国家!

来源: CCTV国家记忆时间: 2023-10-30

  这里是位于云南保山施甸县的大亮山林场。置身其中,我们很难想象,眼前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全是由人力一棵棵栽种而成的。而这一切的开创者,是云南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图片

01

  1988年,61岁的杨善洲到了退休的年纪。省里领导想安排这位劳苦功高的老同志到省城昆明颐养天年,却被杨善洲婉言拒绝。原来,他在心里早已打定主意要回施甸县大亮山老家植树造林

图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出于工业建设的需要,大亮山遭到滥砍滥伐,80个大山头、172个小山头一股脑被砍成了光秃秃的荒山。

图片

  杨江涌(杨善洲三女婿):当时老百姓喝点水要跑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父亲考虑到那么困难怎么办?只有种树。他跟我说,山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下雨它能吞,干旱它能吐。

  1988年3月,杨善洲前脚刚办完退休手续,后脚就带着17名职工和18匹马,驮着被褥、农具和生活用品,一头扎进了大亮山。

图片

  大面积造林,仅靠林场职工无法完成,杨善洲心一横,又跑到省林业厅争取项目资金,用劳务吸引周边百姓参与造林。

  每天杨善洲都要带着数百人的植树大军翻山越岭,开荒种树。

图片

  周波(杨善洲干部学院培训部 部长):没有水小树苗是活不了的,所以都在雨季种。每天下午回来的时候没一块地方是干的,衣服湿了以后,全身湿透,就在火塘边烤,烤干以后第二天接着穿。

  大亮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不通水电,不通路,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所有生活设施都要自己动手解决。于是,杨善洲与大家就地取材,用树枝、茅草搭起了40间油毛毡窝棚。在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下,杨善洲一住就是九年。

图片

02

  常年工作生活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下,杨善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和呼吸道疾病。但他依然坚持在林场工作。

图片

  为官30多年,杨善洲不仅极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就连工资也很少用在家人身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杨善洲家乡的许多人家都建起了土木结构的瓦房,但杨善洲一家仍然住在茅草房里。雨季来临时,老屋漏雨不断,家里人便写信让他寄些钱回来。可两个多月过去,杨善洲才寄了30元钱回家。在回信中,他说自己实在是没有钱,实在不行就用这30块钱先买几个盆盆罐罐接一下漏的雨。

图片

  为官一方,杨善洲把工资都捐给了当地困难群众,而退休后,他又把退休金花在了大亮山林场。

  一晃20多年过去了,人们突然发现原本“面黄肌瘦”的大亮山竟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5.6万亩森林拔地而起,大亮山的森林覆盖率从17%暴涨到97%。不仅如此,大亮山还彻底解决了附近3个镇2.5万人的饮水问题。据估算,当时大亮山林场树木总价值高达3亿元。

图片

  2009年4月,感到身体大不如前的杨善洲做出了一个决定:把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面对很多人的不解,他却淡然地说道:“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图片

  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因病告别人世。

  他走时,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像样的财产,却给人民、给后人留下了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责任编辑: 闫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