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须明辨这些误区、牢记这些安全
来源: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时间: 2024-04-03
春和景明,天清地明。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时令节气还是传统节日,既是怀念故者也是感恩先人,既是踏青赏春更是美好祈愿。对于清明节,人们有哪些误解?又有哪些安全事项要注意?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带您详细了解——
有关清明节的三个误区
1.清明节不能发祝福?
清明节,又称三月节、祭祖节、行清节、踏青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不仅有扫墓、祭奠先烈、吃寒食等习俗,还有放风筝、荡秋千、插柳、拔河等春游踏青活动。祭奠先祖,除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思,也使后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而踏青郊游作为清明节的节俗之一,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以积极饱满的心态投入其中。因此,清明节既有祭扫亲人的庄重肃穆,也有踏青游玩的娱情遣怀,是否说祝福语,看各人所处的情境。如果一群人是出门踏青或者郊游,或者参加以散心、游玩等为目的社交活动,那互相问安问好也无妨。
2.清明节就是寒食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并非是同一个节日。“寒食过,清明到。”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的一两天,主要特点是禁生火、吃冷食。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节一直被视为重要节日,但受多种原因影响,到了唐代时期,寒食节逐渐被淡化,最终被清明节融合兼并。在清明时节,人们常吃的青团、馓子等节日食物,保留了“寒食”的风俗。时至今日,中国北方地区仍有少数人将寒食节作为一个特定节日来度过。
3.扫墓只有“正日子”最好?
在古代,清明当天大多是僧人去扫墓,因为僧人无法娶妻生子,要在清明这一天向先祖表达不能传宗接代的歉意。而按照传统习俗,对大多数人来说,扫墓最好在节前的10天内或节后的10天内完成。
文明寄哀思 安全莫相忘
1.祭祀扫墓需文明
提倡文明祭扫,尽量不动用明火,选择献花、植树、网上祭祀等安全、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祭奠先人。
若有需要点烛、燃香、烧纸的,应清理周围可燃物,并进行现场看护,防止灰烬复燃或飞火引发火灾。
切勿在楼道、楼梯间、室外连廊、地下室、地下车库等场所焚烧纸钱或使用明火香烛。切勿在大风天进行明火祭祀活动。
2.踏青游玩重安全
春天风大物燥,外出游玩时,切勿在山林、草地乱扔烟头,不要在草木茂盛的地方烧烤、野炊,以防疏忽造成火灾。
放风筝要注意选择空旷的场所,避开高压线、树木、建筑物的地方。儿童放风筝,家长必须全程陪同,防止出现风筝线缠绕、割伤身体,绊倒、砸到他人等不安全事件发生。
3.饮食安全需谨慎
不购买、不食用来源不明或无相关证明的进口冷链食品,谨慎选择生食海产品、冷荤凉菜、野生菌等。
随着气温持续升高,食品易变质,清明祭祀常用食品要注意存放的温度和条件,清明特色食品也要尽快食用完毕。
不盲目迷信某些应季野菜的“养生”“药用”“治疗”功效,不随意采摘或购买不熟悉、来源不明、有异味、喷洒农药、距离垃圾或化工厂位置较近的野菜。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节气,清明蕴含天文、气象、农业生产等自然规律;作为节日,它饱含丰富的祭祖、出游、饮食等人文风俗。文明最清明,安全更安稳。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示您,做好自身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风清气正,慎终追远,方不负“清明”本意。(霍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