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 凝聚奋进力量

来源: 光明日报时间: 2024-07-31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红色资源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载体和结晶,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在湖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让其更好讲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是增进文化自信、凝聚奋斗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江西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到甘肃高台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从沂蒙山老区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到大别山老区的金寨县红军纪念堂;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今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精心设计展览陈列、红色旅游线路、学习体验线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这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行动指引和政策保障。

  丰厚的红色资源,承载着闪亮的历史记忆,是生动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开展了卓越的革命斗争,在中华大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遗址和遗迹。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江西井冈山八角楼的油灯、陕西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河北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旧址……无一不承载着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浓缩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据统计,全国已建成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1644家,全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涌现出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他们也是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的鲜活教材。新时代,我们清晰听到了红色精神的时代回响。一朝上岛、一生守岛,32年来,“人民楷模”王继才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开山岛,他坚信守岛就是卫国;心有大我,志诚报国,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争做“大科学”争当“大先生”,从未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追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23年如一日,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带领群众于悬崖绝壁上修路,终凿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天路”……坚定的信念、绝对的忠诚、不懈的奋斗,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标记了我们新的精神坐标,激荡起更澎湃的奋斗豪情,激励着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拼搏向前,笃行不怠。

  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才能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首要的是,摸清各地红色文物资源底数,加强保护性修缮修复,持续深化保护管理。同时,加强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研究提炼,构建科学长效的红色文化宣讲机制,让红色文化更好传承下去。要主动适应并贴合数字时代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偏好,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与呈现手段,让红色资源更能打动人心。比如,精心设计红色旅游路线,吸引更多人走进历史现场,在行走中切实增进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再比如,善用互联网思维,借助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通过短视频等方式,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红色教育的接受度和感染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红色资源是共和国的生命之源,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力量之源。坚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护,活化用好红色资源,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我们定能从中汲取更多智慧和力量,增强踔厉奋发的自信和勇气,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新的荣光。

责任编辑: 贾玉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