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见作风

来源: 解放军报时间: 2025-04-14

  有时候,吃饭也是政治,反映人心向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更应考量作风之重。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曾展出习主席2012年12月考察河北省阜平县时的晚餐菜单——四菜一汤,格外引人关注:红烧土鸡块、阜平烩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冬瓜丸子汤;主食有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一桌十人,皆是这些家常菜品,还特别交代不上酒水。

  一直以来,习主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各地考察调研时,清新、节俭之风始终相伴。在福建古田,同基层代表共进午餐,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到陕北梁家河,和乡亲们一起吃的是荞麦饸饹、油馍馍、麻汤饭。一言一行,体现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鲜明态度;点滴之间,彰显人民领袖亲近人民的深厚情怀。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本是生活常事。然而,对于一个政党、一名党员来说,吃什么、在哪吃、怎么吃,里面有政治、有作风、有传统。一粥一饭,不仅是工作作风,更是思想作风,表面上是“一张嘴”,实质上是“一盘棋”,关系民心与风气,影响管理与治理。

  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国慰劳考察,蒋介石准备接待经费8万元,当时中国还有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而在延安,毛泽东同志请他吃晚饭,桌上只有白菜、咸萝卜干,外加一碗鸡汤,鸡还是邻居老大娘特地送来的,整顿饭下来不过1.5元。

  一顿饭,陈嘉庚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山沟里的党”与人民的水乳交融,看出了这个党质朴廉洁作风中蕴含的远大志向。后来,他在缅甸仰光华侨欢迎会上大声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顿不起眼的饭菜,映射的是一个政党、国家乃至民族的成败兴衰。实践也证明,“延安作风”最终打败了“西安作风”。

  今天看来,一顿饭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战争年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战士们有时几天吃不上一粒盐、喝不上一口粥。千难万难,官兵患难与共就不难;千辛万苦,上下同甘共苦就不苦。我党我军领导干部始终与官兵同吃一锅饭,同喝一碗汤,“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凝聚起了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保证部队士气高昂、官兵斗志旺盛。

  刘伯承同志的右眼在护国战争中负伤失明。在1941年反扫荡的一段时间,左眼也看不到东西了。请军医一检查,说是“工作、学习过度劳累,上火了。买点白糖,多喝点白糖水,败败火就好了”。后来他听说白糖很贵,再想到战士们连饭都吃不饱,坚决不让买。就这样,那次生病,他最后也没有喝白糖水,硬生生扛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条件大为好转。虽然告别了“红米饭、南瓜汤”,也不用再“吃草根、啃树皮”,但老一辈革命家始终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教训,仍然把一粥一饭当作保持优良作风、激昂奋斗意志的一面镜子,常怀忧患之心、常思勤俭之德,让“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1962年春天,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在辽宁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住下,他就对管生活的同志说:“有几样东西不能吃,鱼、肉、蛋,肉制品也不行。毛主席在党中央带头,我在国务院带头。”有一次,管理员偷偷买了点香肠,切成碎末拌在咸菜里,他发现后,把剩下的香肠分给工作人员,并再次强调:“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憋着口气战胜困难,你给我弄好的吃,我怎么能咽得下。”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为了管住一张嘴,革命前辈们不惜上演“罢宴风波”。彭德怀同志曾率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东欧八国,期间我国驻波兰、捷克等大使馆安排晚会和便宴。他明令禁止后仍有类似情况发生,当场发火,并拒绝上桌吃饭。王必成同志吃饭喜一人独餐,一碗干饭,两碟小菜。这是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他每下部队视察,凡摆酒宴的,均拒不上席。这是革命前辈对待一顿饭所秉持的态度,又何尝不是当今我们亟须养成的作风?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时代在变,光荣传统不能丢,丢就丢了根;优良作风不能变,变就变了味。现在,我们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不用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生活再富裕、条件再宽裕,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一刻也不能放松。力由风起,风由人聚。我们要时刻反思一粥一饭之中的作风之重,从节约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等身边小事做起,心中常想、手中常抓、方法常新,久久为功、化风成俗,真正把好传统写在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侯茗予)

责任编辑: 贾玉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