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融合”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来源: 学习时报时间: 2025-09-2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一项基础性事业来抓。多年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牢记嘱托、真抓实干,以深化“四个融合”为框架,扎实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为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融合,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政治根基。党的领导是基层治理的根本保证。文山州将党建引领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州、县、乡、村、组五级书记齐抓共管民族工作,全面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从制度层面为基层治理定向护航。在这一制度框架下,文山州创新推出“基层治理一网兜”模式,整合党建、综治、统战、信访等资源,重塑全州4.27万个“全科网格”,构建“整合——协同——智治”的治理机制,有效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难题,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文山州平远片区“三区”建设,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区,正是这一模式的典范。在这里,党组织引领各民族群众共同维护团结、共同推动发展、共同参与治理,让“五个认同”持续深化。文山州还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将基层治理创新拓展至边境治理范畴,推行“十户联防”机制,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防控体系,打造“党建引领+技术赋能+社会参与”的复合治理结构。这一结构深度融合党的组织优势与边疆治理需求,既提升了边境管控效能,又凝聚了各族群众力量,在边境地区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民族团结防线。

  深化兴边富民与民生改善融合,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物质根基。兴边富民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文山州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边境旅游、现代农业、口岸经济等高质量发展,绘就“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的崭新图景。一是以边境旅游激活发展动能。精心打造具有边境特色的旅游项目,提升游客体验质感。麻栗坡县黄瓜录村充分利用独特的边境文化和壮族民俗风情发展观光旅游,年接待游客突破12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让边民在文旅融合中共享发展红利。二是以现代农业夯实产业根基。推进“六个百万”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涵盖100万亩高端稻谷、200万亩辣椒、100万亩绿色有机蔬菜、100万亩道地药材及年出栏100万头肉牛等特色领域;全力推动三七产业延链补链,使其经济价值提升近三倍;借助“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辣椒产业联盟,产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构建起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产业支撑。三是以口岸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发挥天保、田蓬、都龙三个国家级口岸优势,积极探索创新“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进口腰果等农特产品经加工后价值翻倍,年均带动2000余名边民就业,让边民在口岸经济发展中实现稳定增收。这些举措不仅推动兴边富民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更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增强了“五个认同”,为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筑牢了坚如磐石的物质根基。

  深化民族文化与认同建构融合,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根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山州通过多维实践激活文化纽带作用,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交融中凝聚发展共识。一是以非遗传承搭建交流平台。建成78个非遗传承馆,形成“壮族大姐教苗女织锦、苗族阿哥带汉伙打铜鼓”的生动场景,让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二是以教育传播厚植认同基因。将记录着81个图画符号的壮族坡芽歌书编入中小学乡土教材,培育的10支少儿合唱团登上世界青少年合唱节舞台,通过教育浸润与国际展示,使民族文化从地域符号升华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生动注脚。三是以场景创新拓展交融空间。精心打造10条民族文化研学路线,串联起苗绣、扎染等传统技艺体验点,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学用载体,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四是以保护开发激活文化场景。推进少数民族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马关县马洒村将壮族传统建筑与民俗活动融入乡村旅游,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520元,实现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五是以现代传播赋能文化价值。广南县圆梦社区的苗族主播借直播带货,将民族手工艺品推向全国市场,既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又激活传统技艺现代价值,让民族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活力。这些实践通过文化符号共享与重构,既保护了各民族优秀文化,更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筑牢深厚文化根基。

  深化宣传教育与价值塑造融合,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根基。宣传教育在价值理念塑造上发挥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文山州通过构建多层次宣传教育体系,推动价值理念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各环节。一是以基层宣讲厚植思想根基。构建县、乡、村三级“国门宣讲队”和民族语言宣讲小分队,深入边境村寨开设“感恩课”“爱国课”“国防课”“团结课”,通过情景剧演绎、老党员讲党史、边防战士述使命的沉浸式教育形式,夯实干部群众的“国防、国土、国门、国民”意识,这些生动实践不断厚植爱国情怀、赓续团结精神,让国家认同扎根边疆基层。二是以典型示范引领价值导向。富宁县上寨村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写入《村规民约》;马关县罗家坪村熊光泽一家三代接力戍边的故事,成为诠释家国情怀、彰显使命担当的鲜活教材。通过榜样力量的辐射带动,激励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三是以多元载体拓展教育维度。深入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全州中小学普遍开设民族文化课程,促进青少年在文化交融中深化理解与尊重;全力打造“云上民族村”数字平台,运用VR技术还原壮族“三月三”、苗族“花山节”等民族节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注入科技动能。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体系,让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信念深深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凝聚起全社会共护民族团结、共守边疆稳固的强大合力。(作者宋应炳单位:云南老山干部学院,文山州委党校)

责任编辑: 闫丹丹